艺术家新闻|李珊瑞士个展《风景日记:李珊 × 无名画会》

瑞士苏黎世
东画廊欣然分享,艺术家李珊个展 《风景日记:李珊 × 无名画会》Landscape Diaries: LI Shan × No Name Group)在格里斯巴赫艺术品(瑞士)拍卖行Grisebach Switzerland举办。展览于 2025年10月1日开幕,持续至 2025年11月14日。

 


无名画会:风景中的前卫诉求

 

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首个在野画会,无名画会的出现远早于星星画会,其艺术行动自20世纪50年代末延续至80年代初。特别是在1970年代——社会经济极度紧缩、文化环境高度单一化,艺术被全面塑造成宣传与教育的工具。然而,正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语境中,一群年轻艺术家自发结伴,在周末与假期里隐秘出游、写生。他们不追随时下的口号,也不屈从于既定的文艺模式,而是坚持“为艺术而艺术”的理想,守护古典“真、善、美”的精神价值。他们的行动,本质上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中对庸俗和媚俗的抵抗,也是一种潜伏于地表之下的现代性呼声。

 

无名画会的主要创作是风景和写生,但不是为技术训练而作的习作。他们的“风景”也并非简单的写生对象,而是一种承载历史与现实的场域实践。北京的十三陵、香山、玉渊潭等地点既是他们的写生之所,更是艺术活动不可或缺的精神地景。这些风景与艺术家的生命经验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,见证了历史的波动与体制的阴影。艺术史学者高名潞曾将无名画会与法国印象派相比较:二者都并非单纯的写生,而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精神景观(spectacle)。不同的是,印象派面对的是工业化与都市化完成的巴黎,以熙攘人群构成现代景致;而无名画会面对的则是特殊年代的北京,一个尚未进入商业社会和都市生活的现实处境。因此,他们的风景大多空旷寂静、人物稀少,偶尔出现的,也只是艺术家本身或一些无身份的过客。

 

正如印象派第一次在画布上刻下现代巴黎的风景,无名画会在文革中创造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“北京风景”。他们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地理风貌,更书写了社会变迁与历史印迹。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,当年的乌托邦式风景已被转化为当下都市人怀旧的对象。

 

李珊的日记:涉渡者的冒险之旅

 

名画会的成员常被描述为一种拒绝政治媚俗和物质时尚的前卫群体,但他们的创作并非统一的风格体系,而是高度个体化的实践。李珊在十四岁时便加入“无名画会”,成为这一群体中最年轻的成员,也是至今仍活跃于创作的少数重要见证者之一。彼时画会中大多数的成员都未接受过系统学院训练,但李珊对技法与学科规范抱有更少的负担,这使她的绘画呈现出自然与纯粹的特征。她常以平涂的方式塑造景物,避免繁复的细节处理,作品因而带有一种未经修饰的自然感。小尺幅画布既反映了当时物质资源的限制,也体现了她在社会条件下的选择与姿态,构成了对现实主义传统的超越与探索。

 

七十年代末随着社会转型与开放的到来,社会氛围骤然转变,许多无名画会的成员逐渐远离艺术,投入商业或其他领域,李珊亦然。直至2005年,48岁的她重新回到绘画,发现曾经的技艺与感受早已融入身体,成为持久的记忆。重返画布的李珊不再受限于群体语境,而是以独立创作者的身份更为自由、自如地表达。

 

李珊的创作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。她热爱旅行、徒步与单板滑雪,足迹遍布中国的新疆、苏格兰、欧洲与南非等地。旅行赋予她新的观看方式,也让绘画成为她记录生活的“日记本”。她坦言,绘画时的宁静与专注,与其外向、冒险的日常性格形成了鲜明反差。她的作品,无论是花卉静物、柳叶荷塘还是异国景致,总能带领观者进入一个远离激愤与焦虑的世界。她以画笔记录与分享对美好事物的感受,将生命的热情转化为画布上的明媚与温暖。

 

《风景日记:李珊 × 无名画会》既是对无名画会历史与精神的回望,也是对李珊个人艺术轨迹的梳理。展览梳理了她从青少年时期的集体写生,到中年重返绘画的个人转向,构成一部独特的“风景日记”。这些作品既是自然的描绘,也是社会处境、历史经验与艺术理想的综合体。在李珊的画布中,我们不仅看到风景的外貌,更看到艺术家作为“涉渡者”的冒险与坚持。
2025年9月26日
/ 103